# Solana上的代幣發行內部套利行爲分析## 摘要本報告調查了Solana上一種普遍且高度協同的meme代幣刷農模式:代幣部署者向特定錢包轉入SOL,使這些錢包能在代幣上線的同一區塊內買入。通過聚焦部署者與買家之間明確的資金鏈,我們鎖定了一組高置信度的套利行爲。分析顯示,這種策略既非偶發也非邊緣行爲。僅過去一個月,就通過這種方式從15,000多次代幣發行中提取了超過15,000 SOL的已實現利潤,涉及4,600多個買家錢包和10,400多個部署者。這些錢包表現出異常高的成功率(87%獲利)、快速的退出方式以及結構化的操作模式。主要發現:- 部署者資助的買入具有系統性、盈利性且通常自動化,活動在美國工作時間內最爲集中。- 多錢包刷農結構很常見,經常使用臨時錢包與協同退出來模擬真實需求。- 混淆手段不斷升級,如多跳資金鏈和多籤名買入交易,以逃避檢測。- 雖有局限,我們的一跳資金過濾器仍能捕獲最明顯、可重復的大規模"內部人"行爲案例。- 本報告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啓發式方法,幫助協議團隊和前端實時識別、標記並應對此類活動。盡管分析僅覆蓋了同區塊買入行爲的一個子集,但其規模、結構和盈利性表明:Solana代幣發行正受到協同網路的積極操控,而現有防御措施遠遠不足。## 方法論本分析旨在識別Solana上表明協同meme代幣刷農的行爲,特別是部署者在代幣上線同區塊爲特定錢包提供資金的情況。我們將問題分爲以下階段:1. 篩選同區塊買入2. 識別與部署者關聯的錢包 3. 將買入與代幣利潤關聯4. 衡量規模與錢包行爲5. 機器活動痕跡6. 退出行爲分析## 聚焦最明顯的威脅我們首先衡量了代幣發行平台上同區塊買入的規模,結果令人震驚:超過50%的代幣在創建區塊就被買入 - 同區塊買入已從邊緣案例變成主導發行模式。爲減少誤報並突出真正的協同行爲,我們在最終指標中加入了嚴格過濾:僅統計上線前部署者與買家錢包間存在直接SOL轉帳的買入。這使我們能自信地鎖定:由部署者直接控制的錢包;在部署者指揮下行事的錢包;擁有內部渠道的錢包。### 案例研究1:直接資助部署者錢包向3個不同錢包共計發送1.2 SOL,然後部署代幣。3個獲資錢包在代幣創建的同一區塊內即完成搶購,搶在更廣泛市場可見之前。隨後,它們快速賣出獲利,執行了協調一致的閃電退出。這是通過預先資助買家錢包刷農代幣的典型示例,被我們的資金鏈方法直接捕獲。盡管手法簡單,卻在數千次發行中大規模上演。### 案例研究2:多跳資助某錢包與多次代幣買入相關。該實體並未直接爲買家錢包注資,而是將SOL通過5-7層中轉錢包再到最終買家錢包,從而在同區塊完成買入。我們的現有方法只檢測到部署者的一些初步轉帳,卻未能捕獲全部向最終買家錢包的整條鏈。這些中繼錢包通常"一次性使用",僅用於傳遞SOL,使其難以通過簡單查詢關聯。此缺口並非設計缺陷,而是出於計算資源權衡 - 在大規模數據中追蹤多跳資金路徑雖然可行,但開銷巨大。因此當前實現優先選擇高置信度、直連鏈路以保持清晰與可復現性。## 發現聚焦於"同區塊買入 + 直接資金鏈"這一子集,我們揭示了一種廣泛、結構化且高度盈利的鏈上協同行爲。以下全部數據涵蓋3月15日至今:1. 同區塊且部署者資助的買入十分常見且系統化- 過去一個月確認15,000+個代幣在上線區塊即被直接獲資錢包買入- 涉及4,600+個買家錢包、10,400+名部署者- 佔某代幣發行平台發行量約1.75%2. 該行爲大規模盈利- 直接獲資買家錢包已實現淨利潤>15,000 SOL- 買入成功率87%,失敗交易極少- 單錢包典型收益1-100 SOL,少數超500 SOL3. 重復部署與買入指向刷農網路- 許多部署者使用新錢包批量創建數十到數百代幣- 某些買家錢包在一天內執行數百次買入- 觀察到"中心-輻射"結構:一個錢包爲多個買家錢包注資,所有買入同一代幣4. 買入呈現以人爲中心的時間模式- 活躍高峯在UTC 14:00-23:00;UTC 00:00-08:00幾乎停擺- 與美國工作時間契合,說明爲人工/定時觸發,而非全球24小時全自動5. 一次性錢包與多籤交易混淆所有權- 部署者爲數個錢包同時注資並在同一交易裏籤名買入- 這些臨時錢包此後不再籤任何交易- 部署者把初始買入拆到2-4個錢包,僞裝真實需求## 退出行爲爲深入了解這些錢包如何退出,我們按兩大行爲維度拆解數據:1. 退出速度 - 從首買到最終賣出的時間2. 賣出筆數 - 退出所用獨立賣出交易數量### 數據結論1. 退出速度 - 55%的買入在1分鍾內全部賣完 - 85%在5分鍾內清倉 - 11%在15秒內完成2. 賣出筆數 - 超過90%的買家錢包只用1-2筆賣單退出 - 極少採用漸進式拋售3. 盈利趨勢 - 最賺錢的是<1分鍾退出的錢包,其次<5分鍾 - 更長持有或多次賣出雖平均單次利潤略高,但數量極少,對總利潤貢獻有限### 解釋這些模式表明:部署者資助的買入並非交易行爲,而是自動化、低風險抽取策略:- 搶先買入 → 快速賣出 → 完全退出- 單筆賣出代表毫不關心價格波動,僅利用先機拋售- 少數更復雜的退出策略只是例外,非主流模式## 結論本報告揭示了一種持續、結構化且高利潤的Solana代幣發行抽取策略:部署者資助的同區塊買入。通過追蹤部署者向買家錢包的直接SOL轉帳,我們鎖定了一批內部人風格的行爲,利用Solana的高吞吐架構進行協同抽取。雖然本方法只捕獲了同區塊買入的一部分,但其規模與模式表明:這不是零散投機,而是擁有特權位置、可重復系統和明確意圖的運營者。該策略的重要性體現在:1. 扭曲早期市場信號,讓代幣看似更具吸引力或競爭力2. 危及散戶 - 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爲退出流動性3. 削弱開放式代幣發行的信任,尤其在追求速度與易用性的代幣發行平台要緩解此問題,需要的不只是被動防御,還包括更佳的啓發式、前端預警、協議級護欄,以及持續映射與監控協同行爲的努力。檢測工具已存在 - 問題在於生態是否願意真正加以應用。本報告邁出了第一步:提供了一個可靠、可復現的過濾器,用以鎖定最明顯的協同行爲。但這僅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偵測高度混淆、不斷演化的策略,並打造一個鏈上文化,獎勵透明而非抽取。
Solana代幣發行內幕:15000 SOL被套利 高度協同集團操控市場
Solana上的代幣發行內部套利行爲分析
摘要
本報告調查了Solana上一種普遍且高度協同的meme代幣刷農模式:代幣部署者向特定錢包轉入SOL,使這些錢包能在代幣上線的同一區塊內買入。通過聚焦部署者與買家之間明確的資金鏈,我們鎖定了一組高置信度的套利行爲。
分析顯示,這種策略既非偶發也非邊緣行爲。僅過去一個月,就通過這種方式從15,000多次代幣發行中提取了超過15,000 SOL的已實現利潤,涉及4,600多個買家錢包和10,400多個部署者。這些錢包表現出異常高的成功率(87%獲利)、快速的退出方式以及結構化的操作模式。
主要發現:
盡管分析僅覆蓋了同區塊買入行爲的一個子集,但其規模、結構和盈利性表明:Solana代幣發行正受到協同網路的積極操控,而現有防御措施遠遠不足。
方法論
本分析旨在識別Solana上表明協同meme代幣刷農的行爲,特別是部署者在代幣上線同區塊爲特定錢包提供資金的情況。我們將問題分爲以下階段:
聚焦最明顯的威脅
我們首先衡量了代幣發行平台上同區塊買入的規模,結果令人震驚:超過50%的代幣在創建區塊就被買入 - 同區塊買入已從邊緣案例變成主導發行模式。
爲減少誤報並突出真正的協同行爲,我們在最終指標中加入了嚴格過濾:僅統計上線前部署者與買家錢包間存在直接SOL轉帳的買入。這使我們能自信地鎖定:由部署者直接控制的錢包;在部署者指揮下行事的錢包;擁有內部渠道的錢包。
案例研究1:直接資助
部署者錢包向3個不同錢包共計發送1.2 SOL,然後部署代幣。3個獲資錢包在代幣創建的同一區塊內即完成搶購,搶在更廣泛市場可見之前。隨後,它們快速賣出獲利,執行了協調一致的閃電退出。這是通過預先資助買家錢包刷農代幣的典型示例,被我們的資金鏈方法直接捕獲。盡管手法簡單,卻在數千次發行中大規模上演。
案例研究2:多跳資助
某錢包與多次代幣買入相關。該實體並未直接爲買家錢包注資,而是將SOL通過5-7層中轉錢包再到最終買家錢包,從而在同區塊完成買入。
我們的現有方法只檢測到部署者的一些初步轉帳,卻未能捕獲全部向最終買家錢包的整條鏈。這些中繼錢包通常"一次性使用",僅用於傳遞SOL,使其難以通過簡單查詢關聯。此缺口並非設計缺陷,而是出於計算資源權衡 - 在大規模數據中追蹤多跳資金路徑雖然可行,但開銷巨大。因此當前實現優先選擇高置信度、直連鏈路以保持清晰與可復現性。
發現
聚焦於"同區塊買入 + 直接資金鏈"這一子集,我們揭示了一種廣泛、結構化且高度盈利的鏈上協同行爲。以下全部數據涵蓋3月15日至今:
退出行爲
爲深入了解這些錢包如何退出,我們按兩大行爲維度拆解數據:
數據結論
退出速度
賣出筆數
盈利趨勢
解釋
這些模式表明:部署者資助的買入並非交易行爲,而是自動化、低風險抽取策略:
結論
本報告揭示了一種持續、結構化且高利潤的Solana代幣發行抽取策略:部署者資助的同區塊買入。通過追蹤部署者向買家錢包的直接SOL轉帳,我們鎖定了一批內部人風格的行爲,利用Solana的高吞吐架構進行協同抽取。
雖然本方法只捕獲了同區塊買入的一部分,但其規模與模式表明:這不是零散投機,而是擁有特權位置、可重復系統和明確意圖的運營者。該策略的重要性體現在:
要緩解此問題,需要的不只是被動防御,還包括更佳的啓發式、前端預警、協議級護欄,以及持續映射與監控協同行爲的努力。檢測工具已存在 - 問題在於生態是否願意真正加以應用。
本報告邁出了第一步:提供了一個可靠、可復現的過濾器,用以鎖定最明顯的協同行爲。但這僅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偵測高度混淆、不斷演化的策略,並打造一個鏈上文化,獎勵透明而非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