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正式透過 iShares 比特幣信託(IBIT)進軍比特幣市場,開啟機構層級比特幣累積的新紀元。
自 2024 年 1 月 11 日推出以來,IBIT 的增長速度大幅超越市場預期,遠勝其他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截至 2025 年 6 月 10 日,貝萊德持有比特幣超過 662,500 枚,佔全球比特幣總供應量逾 3%。按現價計算,持倉市值達 724 億美元,規模令人震撼。
相較之下,SPDR 黃金 ETF(GLD,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需超過 1,600 個交易日才能達到 700 億美元的管理規模,IBIT 僅用 341 天就創下紀錄。這不只代表貝萊德本身的重要里程碑,更全然展現機構對比特幣的高度認同。
目前,貝萊德的比特幣持倉量已超過眾多主流中心化交易所(CEX),甚至壓過如 Strategy 等大型企業持幣量。從絕對持幣數來看,僅有中本聰推估所持的 110 萬枚 BTC 多於 IBIT,但這個差距正迅速縮小。
若目前資金流入趨勢持續,IBIT 未來極可能成為比特幣最大的單一持有者,進一步深刻影響比特幣供給分布與集中度結構。
須注意:IBIT 內的比特幣私鑰並非由貝萊德自行保管,而是委託 Coinbase Custody 離線管理,並提供商業保險保障客戶資產安全。
貝萊德積極增持比特幣,源於其將比特幣視為合規、長線且多元化投資組合重要支柱的策略轉型。
貝萊德認為,比特幣的高波動性是其巨大上漲潛力的必經代價。透過 IBIT,貝萊德看好比特幣隨主流採納而愈發穩定,價格發現機制趨於成熟,流動性提升,交易價差縮小。
以此戰略視角,比特幣被定位為貨幣進化與數位資產基礎設施發展的長期核心資產。
身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此舉明確釋放市場訊號,促使機構聚焦「應配置多少比特幣」,而非「是否要配置」,徹底重塑產業討論重心。
貝萊德指出,2025 年比特幣具備多項關鍵吸引力:
上述多元因素讓比特幣展現與傳統資產截然不同的風險與報酬特性。貝萊德認為,比特幣是「額外多元化收益來源」,極具納入主流投資組合的戰略價值。
貝萊德建議,在傳統 60/40 股債組合中,建議配置 1% 至 2% 比特幣。雖占比有限,但機構規模下已足以顯著影響整體報酬,並推動比特幣持有部位機構化與標準化。
貝萊德並將比特幣風險屬性與「七巨頭」等高波動科技股對比,論證比特幣具納入資產配置模型的可行性。
須注意:針對 IBIT 交易產生的比特幣零碎餘額及其他代幣,貝萊德會分別存入獨立錢包或捐贈予公益團體,以避免稅務風險。
貝萊德透過 iShares 比特幣信託(IBIT) 持有超過比特幣總供應 3%,顛覆比特幣市場認知、交易機制及監管結構。
比特幣長久以來因高波動性著稱,原因在於限量供應、情緒主導及監管不確定。過去加密市場流動性不足,大額交易往往對價格產生劇烈衝擊。現今 IBIT 吸納數十萬 BTC,市場高度關注機構資金是否能推動市場趨於穩定,或反增其結構複雜性。
ETF 擁護者認為,機構資金進入有助緩衝波動。貝萊德等受監管巨頭深度參與,將有望提升比特幣市場流動性、透明度,並增強其抗波動能力。
貝萊德公開強調,機構廣泛參與將優化比特幣價格發現,深化市場流動性,培養更穩健的交易環境。
但也有批評者(包括部分學術界人士)警告,大規模機構參與恐引進槓桿交易、演算法觸發閃崩、ETF 資金流操縱等傳統金融風險。
因此,比特幣金融化有可能只是將「散戶驅動 FOMO」波動轉化為「系統性槓桿」風險。隨著 ETF 影響力攀升,比特幣與其他金融資產的關聯性可能加強,減弱原本的低相關對沖特性。
貝萊德的加密資產策略,促使比特幣從小眾資產一躍成為主流投資標的。
過去比特幣長期被主流金融機構忽視,而貝萊德對 BTC 的深度配置,已明確標誌產業趨勢巨變。IBIT 推出及其飛速成長為全球頂級比特幣持有者,使比特幣市場地位獲得新一層認可。
以 IBIT 為代表的 ETF,讓機構投資人無須技術門檻、不用擔心保管風險,便可合規且安全取得比特幣持有部位。貝萊德的參與降低行業跟進者的聲譽風險,有效推動機構持幣常態化與比特幣納入主流投資組合進程。
一般投資人也同樣有利,不再需要管理錢包、保存助記詞或處理 Gas 費,即可透過傳統券商一鍵配置比特幣。
值得注意的是,阿布達比 Mubadala 主權財富基金亦持有 IBIT 重要持股,申報投資金額達 4,090 萬美元。
比特幣初衷是去中心化金融。然而,當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透過中心化產品持有超過 60 萬枚 BTC,去中心化資產逐步被中心化機構掌控,形塑出新的產業悖論。
現今多數用戶仰賴中心化交易所(CEX,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保管服務或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這些平台操作門檻低、具保險與冷儲存保障,也能滿足 KYC(認識你的客戶)、AML(反洗錢)等合規要求,符合大多數用戶預期。相對而言,去中心化工具(如 DEX、自主管理錢包)不僅門檻高、流動性有限,且用戶保護較弱,發展受限。
因此,雖然比特幣底層技術仍堅持去中心化,絕大多數人還是透過中心化渠道持有。貝萊德積極累積比特幣就是這種趨勢的最佳註腳。一派認為這背離中本聰原意,另一派則認為這是「存取中心化」的現實權衡,有助比特幣普及全球。
這正是比特幣「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辯證的核心:如何在理念與效率間取得平衡。
現今市場普遍接受底層去中心化、上層存取中心化的混合模式。
貝萊德能夠推出 IBIT,核心在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 2024 年初核准現貨比特幣 ETF,打破多年僵局,引動大量機構資金湧入。但當前加密監管仍存高度分歧,缺乏統一標準。
加密市場監管最大難題之一在於資產歸類。SEC 目前對以太坊
及 Solana
等多類代幣是否屬證券,立場仍模糊,使質押 ETF、山寨幣 ETP等產品研發難以推進,投資人及發行人亦摸不著頭緒。
正如Caroline Crenshaw 委員所指出,SEC 現行政策令監管環境混亂、執法消極,直接壓抑創新,也嚴重影響機構投資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資產信心。
目前比特幣監管路徑相對清晰。未來若要推動以太坊 ETF 或DeFi 相關產品發展,市場極需統一且協調的全球監管規範。
機構投資人已蓄勢待發——關鍵在於制定可信賴、明確的監管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