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InfoFi的双刃剑:Web3内容传播机制的反思与优化
Web3 内容传播机制的反思
近期,Web3 社区中有一个热门讨论话题:InfoFi 是否会造成"信息茧房"?经过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 InfoFi 本身,而是内容传播的固有结构。InfoFi 只是让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 InfoFi 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角色。对项目方而言,InfoFi 是一个加速器,旨在提高项目热度和用户认知度。项目方通常会分配预算用于 InfoFi 活动,同时寻求能调动大型意见领袖的营销机构合作。
信息茧房的形成通常始于上层内容,而非普通用户。当大型意见领袖发布相关内容后,小型意见领袖会跟风,加上社交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用户的信息流很快就会被同一项目的相似内容充斥。
这种现象并非 InfoFi 独有。在没有 InfoFi 的时代,意见领袖同样会接受推广任务。InfoFi 只是将这种内容投放机制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可视化。
InfoFi 之所以被认为放大了信息偏差,是因为它提高了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效率,但这种效率是基于现有的"注意力结构"。项目方倾向于将预算投向大型意见领袖,InfoFi 则调动了中小创作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社交平台算法随即识别出热门主题并持续推荐,形成闭环。
更重要的是,内容源头相对集中,创作者的写作目标也较为一致: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和曝光。这导致了内容的表面多样性,但实质相似性高,给用户造成了被困在单一项目叙事中的错觉。
那么,用户的焦虑究竟来自哪里?
首先是内容重复性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项目方的预算分配策略,而非 InfoFi 本身。预算集中在大型意见领袖身上,自然会影响算法推荐和其他创作者的跟风行为。
其次是内容质量低下和 AI 同质化严重。然而,InfoFi 的评分模型实际上有对抗机制,纯粹的 AI 灌水内容难以获得高分。要获得高权重分数,仍需依靠优质的叙事结构、观点和互动数据。
最后是活动上线时的"硬广"感。当用户察觉到某个项目突然出现大量相似内容时,自然会产生抗拒心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弱化"项目上线"的仪式感,二是引入自助投放机制,让项目方通过数据看板直接进行空投。
理想的情况是,项目方在代币生成事件后悄悄发放空投,奖励早期自然互动的用户。这样可以培养用户"早期参与有价值"的意识,而不是单纯为了奖励而参与。
随着这种机制的成熟,用户会形成一种预期:参与是出于兴趣,而非仅仅为了奖励。奖励成为参与的附加价值,而不是主要动机。
因此,InfoFi 实际上是让原本存在的传播结构变得更加透明和放大。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传播结构更加健康。无论是提高参与门槛、优化激励设计,还是引导项目方更自然地设置空投预期,目标都是让内容本身变得有意义,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
如果能达到这一步,InfoFi 将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工具,而是整个 Web3 内容生态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