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Hyperliquid事件揭示DEX未来走向:透明度成关键 资本效率与去中心化需平衡
从Hyperliquid事件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来
最初,这场交易似乎只是一个小插曲,一次技术故障,一种理念的挫折,一条公链的消逝。然而,随着事态发展,这场危机逐渐影响到了整个行业。
3月26日,Hyperliquid遭遇了一次由Meme币引发的重大攻击。攻击者采用了类似之前50倍杠杆巨鲸的手法,集中资金利用规则漏洞对HLP资金池发起攻击。
这本应只是攻击者与Hyperliquid之间的较量。Hyperliquid实际上承担了巨鲸的对手方风险,将PVP(玩家对玩家)转变为PVH(玩家对Hyperliquid)。400万美元的损失对Hyperliquid协议而言本不算大事。
但随后某些大型交易平台迅速上线$JELLYJELLY合约,这一举动似乎有趁火打劫之嫌。逻辑很简单,如果Hyperliquid能凭借资金优势承受巨鲸造成的损失,那么这些大型交易所凭借更深厚的流动性,就能持续消耗Hyperliquid的资金,直到其陷入类似Luna-UST的死亡螺旋。
最终,Hyperliquid选择背离去中心化理念,经"投票"后下架$JELLYJELLY,俗称"拔网线",承认自己无法承受更多损失。
回顾整个事件,Hyperliquid的应对措施对中心化交易所而言再正常不过。可以预见,在Hyperliquid之后,链上生态也将逐渐接受这种"新常态"。去中心化程度的高低可能不再那么重要,治理的透明度将成为关键。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需要追求绝对的去中心化,而是要在透明度上超越中心化交易所,在加密文化理念和资本效率之间寻求平衡,以求生存发展。
加密文化向资本效率低头
据某数据平台统计,Hyperliquid已连续两个月占据某大型交易平台合约交易量的9%左右。这正是该平台强硬回应的根本原因——将潜在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Hyperliquid已经开始展露头角。
商场如战场。昨天某平台能在竞争对手DEX下架时迅速抢占钱包市场份额,今天几家大型平台能联手对付新兴竞争者,这已经表明合约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回顾近期行业热点,链上协议都面临严峻挑战,坚持去中心化理念愈发困难。Polymarket承认大户操纵UMA预言机篡改结果后,社区颇有不满;Hyperliquid最终在压力下选择"拔网线",遭到了某交易平台CEO和某衍生品交易所联合创始人的严厉批评。
首先,他们的批评不无道理。Hyperliquid的选择确实偏离了绝对的去中心化理念,而是将资本效率和协议安全置于首位。个人认为,Hyperliquid的去中心化程度可能还不如某些受严格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Hyperliquid的真实面目更像是一个无KYC要求的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
其次,评判Hyperliquid时需要考虑其作为去中心化交易所和永续合约交易所的双重身份。Hyperliquid当前面临的问题,中心化交易所都曾经历过。包括那些现在指责Hyperliquid不够去中心化的人所创立的交易所,在2020年3·12事件中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可能会危及整个加密行业。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之争是一个经典的两难困境。追求去中心化必然会牺牲部分资本效率,而过度中心化则无法吸引自由资金流动。
Hyperliquid实际上是一个共识机制加两个业务模块:
在这种架构下,L1与HyperCore/HyperEVM之间的跨链操作,以及HyperCore和HyperEVM之间的交互,都是潜在的攻击目标。因此,架构的复杂性也是Hyperliquid项目方需要高度控制的原因之一。
在永续合约DEX领域,Hyperliquid的创新并非在于架构设计,而是通过"适度中心化"的方式,借鉴GMX的LP代币化模式,结合上币和空投策略,持续激励市场参与,成功切入中心化交易所长期主导的衍生品市场。
这并非为Hyperliquid辩护,而是永续合约DEX的现实。如果追求绝对的去中心化治理,就无法及时应对黑天鹅事件;要实现高效应对,就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央决策权。
就像某NFT交易平台未能击败老牌竞争对手,最终是新兴平台取而代之一样,中心化程度也是有层次之分的。Hyperliquid的中心化主要体现在协议修改上。本文重点不在于争论中心化程度,而是强调资本效率会自然而然地推动新一代链上协议朝这个方向发展——通过适度中心化换取资本效率。
代币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Hyperliquid的特殊之处在于用链上结构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币经济学吸引流动性,用定制化技术栈保障安全性。
除了技术架构,Hyperliquid真正的风险点在于代币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如前所述,Hyperliquid是GMX LP代币化的升级版,用户可以分享协议收入,从而创造更多流动性,并支撑项目方的代币价格。
但前提是,项目方必须有足够的控制力来维持协议收入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在高杠杆的合约市场,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也是与Uniswap等现货DEX的主要区别。
这就是Hyperliquid选择相对中心化架构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目前,在16个节点中,Hyper Foundation控制5个。但在质押比例上,Foundation总质押量为3.3亿枚Hyper,占全部节点的78.54%,远超2/3多数。
回顾近半年的安全事件:
正是在一次次的博弈和对抗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资本效率的现实低头。Hyperliquid已尽量减少VC、空投、内部清仓(相比某些项目创始人持续抛售)等不良行为,尽可能保持正常的产品形态,并希望通过手续费盈利。
相较于NFT市场的不确定性,永续合约DEX是链上的刚需,因此Hyperliquid的这套模式很可能被市场接受。
然而,就像某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后,社区怀疑其是否会利用用户资金,Hyperliquid面临危机后,创始人和团队的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他们是要继续做一个被枪指着的好人,还是与其他交易所同流合污,进一步收紧规则?
换句话说,纠结于中心化程度可能偏离了讨论重点。我们更应该思考,完全透明的协议规则导致全市场公开围猎是链上协议必经的阵痛,还是会导致链上迁移进程的倒退?
真正深刻的教训或经验是:我们到底是要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还是直接向资本效率妥协。就像这个日益动荡的世界一样,中间地带已经越来越狭窄。
是要部分中心化 + 透明规则 + 必要时介入,还是要100%中心化 + 黑箱操作 + 随时干预呢?
结语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直接救市,未经纳税人同意就拯救了华尔街,以普通人的利益换取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成为催生比特币的土壤。而今,Hyperliquid事件不过是这一老套路的翻版,只是角色变成了待拯救的链上华尔街。
Hyperliquid危机后,多位业内知名人士轮番抨击:从某衍生品交易所联合创始人到某项目创始人,都要求Hyperliquid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这也是链上商业竞争的延续,某项目创始人曾质疑过Ethena的可行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今天站在同一阵线。
一旦入局,就要做好成为棋子的准备。
无论是链上还是链下,都需要坚持绝对的理念和相对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