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稳定币面临三重考验 未来发展路径或将分化
稳定币的三重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数字资产领域,稳定币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它们通过与法币挂钩,试图在波动的加密世界里构建一个价值"避风港",并逐渐成为去中心化金融和全球支付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市值从零到数千亿美元的飞跃,似乎预示着一种新型货币形态的崛起。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2025年5月经济报告中发出警告,指出稳定币并非真正的货币,其背后潜藏着可能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一论断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稳定币的本质。
本文将深入解读BIS报告提出的货币"三重门"理论,即任何可靠的货币体系都必须通过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这三道考验。我们将结合具体实例,剖析稳定币在这三重门前的困境,并探讨货币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重门:单一性之困
货币的"单一性"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意味着在任何时间、地点,一单位货币的价值都应精确等于另一单位的面值。这种价值的恒定统一,是货币履行基本职能的根本前提。
BIS认为,稳定币的价值锚定机制存在先天缺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与法币的1:1兑换。其信任并非来自国家信用,而是依赖于私营发行方的商业信用、储备资产的质量和透明度,这使其随时面临"脱钩"的风险。
历史上的"自由银行时代"可作为镜鉴。当时美国各州特许的私人银行可发行自己的银行券,理论上都可兑换成贵金属,但实际价值因发行银行的信誉而异。这种混乱局面导致交易成本极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今天的稳定币,在BIS看来,正是这一历史乱象的数字翻版。
近期的UST崩盘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信任链条断裂时,所谓的"稳定"是何等脆弱。即便是资产抵押型稳定币,其储备资产的构成、审计和流动性也一直备受质疑。因此,稳定币在"单一性"这第一重门前,就已步履维艰。
第二重门:弹性之殇
货币的"弹性"指金融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创造和收缩信用的能力。这是现代市场经济能够自我调节、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
BIS指出,特别是那些标榜拥有100%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作为准备金的稳定币,实际上是一种"窄银行"模型。这种模型将用户的资金完全用于持有安全的储备资产,而不进行放贷。虽然听起来很安全,但它以牺牲货币"弹性"为代价。
传统银行体系可以通过部分准备金制度,派生出更多的货币,支持实体经济运转。而稳定币体系则将资金"锁定",无法根据经济的内生性需求创造信用。这种"无弹性"的特性不仅限制了其自身发展,更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构成潜在冲击。如果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体系流出,转而持有稳定币,将直接导致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信贷创造能力萎缩。
当然,未来随着稳定币的大规模使用,可能会出现稳定币银行(放贷),那么这个信用派生又会以新的形式回流银行体系。
第三重门:完整性之缺
货币的"完整性"要求支付系统必须安全、高效,并能有效防范非法活动。这背后需要健全的法律框架、明确的权责划分和强大的监管执行能力,以确保金融活动的合法合规。
BIS认为,稳定币的底层技术架构对金融"完整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其匿名性与去中心化特性,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难以奏效。
在公链上,一笔大额稳定币交易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但要将匿名地址与现实世界的个人或实体对应起来却异常困难。这为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核心监管要求形同虚设。
相比之下,传统的国际银行转账虽然效率不高、成本昂贵,但其优势在于每笔交易都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之中。汇款行、收款行以及中间代理行都必须遵守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交易双方的身份进行核实,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交易。
稳定币的技术特性从根本上挑战了这种基于中介机构的监管模式。这正是全球监管机构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并不断呼吁将其纳入全面监管框架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链上数据分析工具的日益成熟,以及全球监管框架的逐步落地,对稳定币交易进行追踪和实施合规审查的能力正在飞速提升。未来,完全合规、储备透明、定期接受审计的"监管友好型"稳定币很可能成为市场主流。届时,"完整性"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技术与监管的结合得到缓解。
补充思考:BIS框架之外的现实挑战
除了经济学层面的三大挑战,稳定币在技术层面也并非无懈可击。它的运行高度依赖于互联网和底层区块链网络。一旦发生大规模网络中断、海底光缆故障、大范围电力瘫痪或针对性的网络攻击,整个稳定币系统都可能陷入停滞甚至崩溃。
更长远的威胁则来自前沿科技的颠覆。例如,量子计算的成熟可能对现有的大部分公钥加密算法构成致命打击。一旦保护区块链账户私钥安全的加密体系被破解,整个数字资产世界的安全基石将不复存在。
此外,稳定币的崛起还在与传统银行直接争夺最核心的资源——存款。这种"金融脱媒"的趋势如果持续扩大,将削弱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影响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稳定币发行方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支撑其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像听起来那样简单直接,其背后存在一个关键的瓶颈: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如果稳定币的规模持续扩张,大量购买美债导致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被过度消耗,银行将面临流动性压力和监管压力。因此,稳定币对美债的需求,其规模上限受制于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充裕程度和监管政策的约束,并非可以无限增长。
稳定币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BIS提出了一个基于央行货币、商业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代币化"的"统一账本"方案。这本质上是一种"招安"策略,旨在吸收代币化技术带来的优势,但将其置于中央银行主导的信任基础之上。
然而,市场的演进路径往往更加复杂和多元。稳定币的未来很可能呈现出分化态势:
合规化路径:一部分稳定币发行商将积极拥抱监管,实现储备资产的完全透明化,定期接受第三方审计,并集成先进的AML/KYC工具。这类"合规稳定币"有望被整合进现有金融体系,成为受监管的数字支付工具或代币化资产的结算媒介。
离岸化/利基市场路径:另一部分稳定币可能会选择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地区运营,继续服务于去中心化金融、高风险跨境交易等特定利基市场的需求。然而,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受到严格限制,难以成为主流。
稳定币的"三重门"困境,既深刻揭示了其自身的结构性缺陷,也折射出现有全球金融体系在效率、成本和普惠性方面的不足。真正的进步,可能在于审慎地融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在"围剿"与"招安"之间,找到一条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金融未来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