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当微策略:从Sharplink暴跌七成看加密储备公司有何风险
美国游戏公司 Sharplink Gaming 宣布拟斥资 10 亿美元建立以太坊金库,却因一份 SEC 文件让股价暴跌逾七成。虽然高层急忙澄清市场误解,但这场风波似乎凸显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加密资产储备与传统股市投资人结合时,是否反而放大了心理与叙事落差,为市场埋下不稳定因素?」
从飙涨热点到闪崩危机:Sharplink 暴跌序曲
Sharplink Gaming 曾在 5 月底因宣布成立以太坊金库,股价一度暴涨超过 20 倍,成为话题焦点。公司透过上市公司私募投资 (PIPE) 模式,向包括 Consensys、Galaxy Digital、Pantera Capital 在内的机构筹得 4.25 亿美元。
(SharpLink 宣布十亿镁以太坊储备计划,SBET 股价狂飙历经多次熔断)
上周,该公司更宣布高达 10 亿美元的 ETH 购买计划,进一步深化其以太坊储备策略。
然而短短两周后,Sharplink 昨日向 SEC 提交 S-3 表格,登记逾 5,870 万股股票供未来可能转售,却被市场解读为「即将大量抛售」,引发恐慌性卖压,盘后股价一度崩跌至 8 美元以下,日内最大跌幅超过 73%。
Lubin 澄清无实际卖股,仍难挡市场信任崩塌
Sharplink 董事长暨 Consensys CEO 的 Joseph Lubin 随即在 X 发文澄清辟谣,强调 Consensys 与他自己皆未出售任何股份:
Some are misinterpreting SBET’s S-3 filing:
It registers shares for potential resale by prior investors
The “Shares Owned After the Offering” column is hypothetical, assuming full sale of registered shares.
This is standard post-PIPE procedure in tradfi, not an indication of…
— Joseph Lubin (@ethereumJoseph) June 12, 2025
这份 S-3 文件是传统金融中 PIPE 融资的标准流程,仅为登记未来潜在转售权,并非实际抛售行为。
不难看出,这样的解释对市场来说显然力有未逮,毕竟对大多数的投资人而言,即便再相信管理层,也可能在任何利空消息出现时选择先卖再说,直接导致一场抛售踩踏。
传统金融投资人,真的能承受加密资产波动吗?
尽管 ETH 作为团队金库的资产配置逻辑在加密领域基本上算是常见,但对 Sharplink 这类上市公司而言,其投资人多来自传统市场,或许缺乏面对加密资产波动的心理准备。
这正是这类「比特币收购公司 (Bitcoin Acquisition Vehicles)」模式的核心矛盾:「股票的投资人倾向看到的是可预期的营收成长与稳健现金流,但加密资产带来的是不可预期的剧烈波动与叙事变动。」
(比特币储备策略公司正热:大规模买盘如何推高币价、又成市场未爆弹?)
换句话说,当投资标的出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这些投资人或将成为第一批跳船者。
Sygnum:转型加密若无叙事支撑,只是风险转嫁
Sharplink 并非唯一一家探索加密资产储备的公开公司。从微策略 (Strategy) 到特斯拉、GameStop 甚至是川普媒体等,都在用股票包装加密资产叙事。然而这背后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具备叙事控场能力。
以微策略为例,其成功部分来自 Michael Saylor 本人作为 BTC 叙事强力发声者。然而其他公司若无类似领袖、投资人结构与预期不符、本业又是一门不赚钱的生意,炒作过后的风险反而会被放大数倍。
(CZ 谈比特币储备公司: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正如笔者在先前报导中指出:「当投资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科技股、金融股,还是加密货币投资基金时,这样的混淆本身就是风险。」
重新思考「加密储备」: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走微策略的路
Sharplink 的事件提醒市场,加密储备企业并非解决公司财务困境的万灵丹:「与其让股票公司背负加密波动,不如专注本业转型或回归加密原生。」
若未来仍有更多公司试图复制这种「加密货币作为炒作叙事」的模式,投资人也需要对这种公司带有更高的风险评估标准,以避免传统金融沦为加密波动的复制品。
这篇文章 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当微策略:从Sharplink暴跌七成看加密储备公司有何风险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